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7年開始,《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等主打生活情懷的慢綜藝逐漸興起,在詩酒田園洗手作羹湯,遠離塵世喧囂的生活模式,一下點燃了文藝青年們的內心。逐漸升級的消費需求和即將消亡的理想主義一拍即合,民宿市場應運而生。
雖然行業標準尚未統一、地方政策晦暗不明,但唾手可得的利益就在眼前,各行業的玩家都急紅了眼,借情懷之名競相入場。百度旗下的去哪兒,阿里巴巴旗下的窮游網、騰訊旗下的同程網紛紛布局民宿旅游市場,使得民宿投資成為資本青睞的又一個風口。
“自在客”、“宛如故里”、“一家民宿”紛紛大顯神通最終獲得1000萬的A輪投資,“海航5億元投資境外短租民宿品牌住百家”等新聞已是屢見不鮮,民間、相關部門、國企等在內的多方資本蜂擁而上,行業賽道變得愈發狹窄,那些曾經火爆的民宿,如今過得還好嗎?
理想為何不能照進現實?
雖然在旁觀者眼中民宿始終熱度不減,但現實卻十分骨感,刺眼的入住率更是扯掉了民宿行業的最后一塊遮羞布。《中國經營報》統計發現,民宿入住率呈現冷熱不一的現象,一些位于火爆景點或在網絡上小有名氣的民宿旺季入住率可以達到70%,而一般民宿即使是旺季入住率也只有30%-40%,不少民宿因為租金上漲、入住率低而經營不佳,虧損成為行業普遍現狀。
今年開春以來,唱衰民宿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翻看民宿類的訊息,“95%的民宿都在虧損”“民宿泡沫臨近破滅”“情懷救不了民宿”等文章引發很多人的關注,近兩年,民宿行業整體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余熱猶在,但不能否認:除了少數行業翹楚之外,大部分慢生活的民宿,確實賺不了快錢。民宿發展到底面臨哪些問題,才落到今天這般境地?
1.空賣情懷,沒有靈魂
目前市場上的民宿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類似于酒店標準住宿的連鎖民宿;另一類是個人經營的單體民宿。在這些民宿中,有創意,有特色的民宿占到20%,這一類民宿往往是一房難求;而剩下的80%則千篇一律,雖然服務周到貼心,卻難以吸引顧客。
這種兩級分化的現象,是市場的自然選擇。根據瀟湘財經統計得知,選擇民宿的游客最關心的是價格,以及建筑風格和居住體驗,所以民宿無論是在裝修還是在軟性服務上,最關鍵的是要與當地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相結合,做出特色。
而現在許多民宿已經與情懷和生活方式沒有關系了,它們大多以經營連鎖酒店的方式來管理,形成了新的商業業態。這已經脫離了民宿的本意,無法發揮民宿本身承載地方特色、提供情感陪伴的功能,沒有靈魂的情懷,觀眾們不買賬。
2.同質競爭與個體孤獨
截止到2018年5月30日,北京有一定小資情懷的民宿共計199家,而在這199個精品民宿中,傳統民居院落改造而成的占比92%,這些院落并沒有各自鮮明的特色,外觀方面幾乎全部都是老北京標準的四合院;內置則是相差無幾的精致裝修,標準的酒店化服務,呈現出高度同質化趨勢。
除了北京以外,麗江民宿幾乎都是竹樓客棧,莫干山景區大家都喜歡裝泳池,廈門民宿都有抓海鮮的特色服務……在同一個旅游目的地,往往會出現數十家和該景點掛鉤的民宿,這些民宿有著同樣的服務和賣點,再無特色可言,因為內核相似競爭激烈,大部分民宿都有孤獨存在的傾向。
3.市場擁擠,盈利無門
“整個民宿市場的供應量增長太快,尤其在過去的兩年時間,有些地方的新店數量是在連續翻倍。”瓦當瓦舍創始人賴國平談到,這是造成當前民宿行業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行業競爭加劇,市場利潤不斷攤薄,精細化運營已經成為必須,很多非專業者扛不住考驗,紛紛套現,黯然離場。
剝開網絡宣傳層層虛假的糖衣,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歷經數年密集的營銷轟炸,莫干山網紅民宿的“星光”開始趨于黯淡,從2016年入冬開始,多家民宿業主反映入住率下降反常,市場行情之差不同以往,其他如麗江,廈門,北京的民宿行業遇冷也在同步加速。
我國客棧民宿行業房價在101-200元區間內的占比最高,低端客棧民宿仍舊是主流,房價長期低位徘徊,而民宿產業包括入住率普降、旺季周期縮短等均有不同程度出現,下滑的烈度和波及范圍,正以超出業者預料的方式洶涌來襲。
目前為止,行業還沒有一家表現出來有足夠的發展潛力,如何找到新平臺存在的機會點,會成為接下來行業在流量獲取上破局的關鍵。
民宿如何讓情懷落地?
“兩年前我說過,民宿基本沒有前途。”談到當前民宿行業的困境,酒店產權網創始人馮紹輝表示。民宿者的理想還能否透過市場的寒冬,照進現實?以民宿這種非標準的住宿業態來說,這個行業面臨著洗牌,而且洗牌的速度遠遠快于預計。瀟湘財經認為民宿要回春,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顧客即“故客”,打造有溫度的民宿
單以營利為目的設計出來千篇一律的民宿注定只能是窮途末路,麗江集體棄房出逃的民宿主們就是典型的例子。民宿是一個有情懷的,有溫度的,充滿人情味的地方,微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消費者認為民宿與標準化酒店的區別之處在于民宿對當地生活形態的接觸以及對特色文化的植入。
2.融入當地文化,打造當地民宿生態文化集群
對于開在旅游景點周圍的扎堆民宿,與其各自為營抵御行業的寒冬,不如抱團取暖,相對于一群特色雷同的單體民宿,集群化帶來的效益顯然更大。以花間堂為例,2009年,花間堂以獨具特色的花間美學,在麗江率先進行民宿布局,先后于麗江當地建造了問云山莊,青塵,聽荷,編制人家等7家民宿,統一以花間堂為品牌進行宣傳,與溫婉的麗江氣息相結合,省去了大量宣傳成本;莫干山民宿剛興起時,也是在當地進行民宿扎堆,形成了一條獨特的民宿產業鏈,最終使人們一提起民宿,就會想到莫干山。
3.強化“認同經濟”,推動“互聯網+民宿”發展
民宿和酒店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民宿有主人,當主人和游客產生了共鳴,便產生了民宿行業獲利的來源——“認同經濟”,當宿主把自身打造成ip推廣,其經營的民宿也有了性格和獨特的特色。
在互聯網的浪潮中,當下民宿要做的,首先是要把民宿品牌的ip和民宿個人的ip相結合,在互聯網上進行內容輸出。
其次,民宿主要利用網絡上已有的民宿平臺進行資源整合,如2017年途家整合各平臺流量,實現八合一,包括途家、螞蟻短租、攜程、藝龍、去哪兒等,實現庫存共享,一件管理,大大降低了房東的溝通成本。
最后,要使客源進行自發的二次傳播。正如圖中所說,如果一家民宿經營得好,那么就可以降低一定的渠道成本。目前的用戶反饋成了市場準入門檻的決勝層,超出80%的用戶在選擇民宿之前,都會先查看用戶評價;而如果其在某一家民宿獲得了良好的居住體驗,也會在豆瓣,知乎,抖音等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經歷,層層加持,都可以為酒店帶來良好的宣傳效果。
民宿是一個年輕但命途多舛的行業,無數人滿腔熱情進場,卻落得人財兩空黯然離開,其中心酸不為人知。但身為冷靜深刻的評論者,我們更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市場的寒冬中尋找行業新的生機,消費升級還在繼續,有情懷有經濟能力的90后相繼粉墨登場,民宿遲早會迎來真正的春天。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瀟湘財經”,(ID:Xiaoxiangfin),原標題:《看似火熱的民宿,實則涼透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