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戴斌:未來的旅行指向社會資源的開放和目的地生活空間的主客共享
未來的旅行與什么相關?
未來的旅行當然與科技有關,但是,科技并不是未來旅行的唯一影響因素,而是未來旅行的全部。科技無所不在地影響著人們在慣常環境的生活方式和異地的旅行方式。互聯網、大數據什么的似乎都已經過時了,現在不帶上IP、VR,似乎都不好意思談旅游的趨勢。不可否認,知識產權、虛擬現實,還有太空技術,必然會影響旅游消費和市場創新。但是,無論網上說得如何熱鬧,總是要回到現實中,總要到了目的地親身感知才好。
未來的旅行當然與市場主體的商業創新有關,可是市場主體卻從來不是旅游與旅行,甚至也不是旅游供給的全部。無論是旅游目的地的資源體系、旅游客源地的服務體系,還是旅行中轉交通體系,從來都不只是私營部門或者說商業機構供給的。事實上,絕大部分可以用來發展旅游的資源都源于自然饋贈、歷史饋贈,而在大眾化和散客化的旅行時代,目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城鄉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更是愈發顯得重要。因此,對未來旅行的思考,特別需要宏觀的時空觀。對于市場主體來說,也別忙于細分和定位,大眾旅游的初級階段就像人生的青少年時代,孕育著無限創新的可能,等到眾神歸位,看似有了理想的秩序,有了高端、定制和個性旅行,實則可能是以喪失創新為代價的。
那么,還有年輕人與時尚呢?是的,年輕人正在改變旅游的世界。可是未來的旅行者和業者不僅有年輕人,還有中年人、老年人和少年兒童;不僅有面向散客市場的休閑、度假和商務旅行產品,還有面向團隊市場的觀光旅游產品;不僅有掌握新理念、新技術和新專業能力的先鋒群體,還有堅守傳統、致敬經典的“工匠精神”。總之,在不否認未來屬于年輕人的同時,更要看到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又處于大眾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無論是分析現狀、還是研判趨勢,都絕不可以輕易下那些看上去似乎很帶勁兒的簡單結論,更不可以指望開幾次會議、做幾場報告、發幾個文件就可以把旅行產業和旅游事業導向可持續的未來。
未來的旅行指向何方?
下面,我想分別從消費主體、市場主體和行政主體在旅游發展體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出發,聊聊旅行的未來。只是簡單地破個題,真要系統展開,那是“當代旅游發展理論”的二十年計劃的事情了。
未來的旅行只與國民權利、生活品質和個人的幸福感有關。到目前為止,旅游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與意義已經得到全面而深入的闡釋,無論是入境旅游的創匯、國內旅游的GDP,還有稅收、就業和消除貧困等指標,無不指向“效用”和“功能”。可是,旅游僅僅是“工具”嗎?哪怕是國家層面的宏大敘事為“工具”意義上的旅游做了多么有力的背書,我們都無法回避“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這句經典追問。由此出發,對未來旅行的思考需要回到權利或者說“人”本身上來。
后大眾旅游的旅行,僅應與民眾生活品質和個人幸福感有關。國民與旅游的關系,從一無所知到旅游服務的提供者,再到旅游活動的廣泛參與者,有一個歷史演化的過程。為什么會有爆發式的增長,是因為過去壓抑的太久了;為什么會有排浪式的消費,是因為旅游還是一個國家主導,追求外顯效應的集體性需求;為什么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費結構偏重于景點和購物,是因為非常態生活的動機居于旅行動機的主導地位。到了后大眾旅游時代,旅行者將會聽從內心的召喚,從生活品質提升和幸福感提升的角度去體驗目的地的生活場景。
未來的旅行指向市場主體的自由競爭。相對于消費需求的無限性,可以形成有效供給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總是有限的。如何讓有限資源在不同產業、不同業態、不同空間和時間內得到有效配置。在市場經濟體系里,以企業家精神和職業經理能力為支撐的商業機構又是最有效率的市場主體。回到旅游和旅行的現實中來,隨著旅游休閑需求日漸成為國民大眾不可逆轉的日常生活選項,旅游消費主體已經完全成型。經過入境旅游時期的“政府主導、適度超前”和國民旅游時期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政策推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得到了空間提升,應該說旅游行政主體的建構、改革與創新力度明顯加速了。相對而言,旅游市場主體的建設最多處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狀態。盡管包括萬達集團在內的旅游二十強企業的總營業額去年已經接近8000億人民幣,盡管旅游住宿和旅行服務的創業創新方興未艾,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相當多的壟斷性資源和資產存量還控制在政府背景的企業手中,不能不看到“士農工商,商為末流”的觀念還在如影隨形地影響著市場主體,特別是社會資本主導的市場。
等到中產階層真正成為旅游消費主體的中堅力量,等到旅游行政主體真正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制度供給者和環境優化者,等到旅游市場主體真正成為競爭導向的商業機構,我們才可以說,未來的旅行是有效率的,國民的旅行福祉是有保障的。
未來的旅行指向社會資源的開放和目的地生活空間的主客共享。哪怕更多的旅游市場主體,也不可能是供給的全部,或者說也不可能實現全部的旅游供給。當旅游和旅行無時無刻地滲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游客無所不在地融入城鄉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間,旅游資源和非旅游資源、旅游市場主體和非旅游市場主體的邊界開始消失了,或者說開放了。所有為了人的旅行和異地生活服務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當然也包括商業資源都可以納入到旅游的范疇來思考,反之,所有今天討論的旅游以及為旅游服務的問題,都可以生活的名義擴展為社會廣泛參與的顯話題。相信會有那么一天,旅游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它們,卻很少會頻繁地開會討論它們。
今天的中國正在迎接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一方面是中產階層以上的市民乘坐飛機、郵輪、高鐵或者自駕車,盡享世界各地的自由行和異地生活方式的深度體驗;另一方面,大量的農村居民、貧困人口、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甚至還沒有享受過一次觀光旅游。如果說旅游是國民的一項基本權利的話,那么,保障這部分人群的旅游權利就是政府從現在開始謀劃和穩步有序實施的重要議題。至于那些有意愿、也有時間和經濟條件的人群的旅行需求,無論是多么高端,自有市場主體的創業創新去滿足。(作者單位:中國旅游研究院)
莫躍明:未來十年發展趨勢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從去年開始,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旅游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產業。筆者以為,未來十年,中國旅游產業大有可為,并將成為拉動全球旅游產業的引擎。在前景向好的大環境下,中國旅游產業將呈現七大發展趨勢:
一、旅游產業,資本逐鹿。過去三十多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平均7.4%,從全球經濟體排位第八到今天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十年,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業將是最值得投資的產業。
為什么這樣講?因為我國正在進入旅游消費市場與旅游投資要素市場雙向互動、良性循環的新階段,旅游投資的空間和潛力巨大。旅游業作為全球較大的產業之一,僅依靠存量資源優化配置是不夠的,需要依靠增量資源的有效投入。
未來十年,大型非旅資本將加速進軍旅游業,跨行業投資態勢愈發明顯。同時,旅游企業并購重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資源將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融合性是旅游業的本質屬性。旅游業的綜合性特征,決定了只有依托多個產業,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購、娛等在內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旅游業的關聯性特征,既為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又拓寬了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旅游業的綜合性和關聯性特征,也決定了旅游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具備融合發展優勢的戰略性產業。
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游+正在與各個行業不斷融合。“十三五”期間,旅游與國民生活及鄉村、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的“+”將成為新的發展熱點。
三、“+互聯網”,全產業鏈滲透。去年9月,“旅游+互聯網”大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會上,國家旅游局發布了《“旅游+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國“互聯網+旅游目的地”聯盟發布了《促進“旅游+互聯網”融合發展常州共識》。大會還提出,未來5年,中國“旅游+互聯網”有望創造“3個1萬億紅利”:我國旅游業互聯網軟硬件設施建設未來5年將創造1萬億元的需求紅利;我國在線旅游交易未來5年將創造1萬億元的市場紅利;“旅游+互聯網”未來5年所催生的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將創造1萬億元的增值紅利。
國家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系列政策出臺,正在破解旅游生產要素優化組合配置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土地、資金、體制、機制、組織、技術、人力資源、品牌等。
同時,引導旅游業與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農業、教育、醫療、金融業互相促進發展,使旅游業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
四、產品供給,從“資源+土地”到“投資+情懷”。大眾旅游時代已經來到,旅游正在成為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現階段的旅游產品還存在著“不配套”的問題。
目前的旅游產品中,傳統供給供過于求,新型供給供不應求;觀光產品供應過剩,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等產品供應不足,導致需求外溢、市場外溢、投資外溢、效益外溢,旅游業迫切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在傳統的資源主導和土地增值主導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懷”等“看不見的投資”開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熱門“小情懷”項目使精品鄉村游和非標準住宿走俏。
因此,未來十年,旅游資本要注重“情懷”打造,旅游產品供給將在新業態、新體驗、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強化。不論項目投資的大小,都應更加重視情懷投入。
五、從小旅游向大旅游轉變。在旅游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的重點主要是建設,建景點、景區、飯店和賓館,這是一種“景點旅游”的發展模式。然而,旅游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游和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作為綜合性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廣泛,時代賦予旅游業的責任也明顯加強,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征的景點旅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旅游的發展需要,國內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探索。
所謂“全域旅游”,簡單說就是把一座城市當作一個旅游景區來規劃和建設,從單一產業向綜合產業轉變、從小旅游向大旅游轉變,最終實現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的一種發展模式。從當前國際、國內旅游產業的發展形勢來看,全域旅游已經成為未來旅游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六、全球化趨勢明顯。中國是一個旅游大國和消費大國,但是要想成為旅游強國,還需要提升本國的供給能力,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旅游行業全面貫徹“515戰略”,推進旅游業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實現從“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國”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國”的決定性時期。
未來十年,將有更多的國際品牌加快中國布局,國內旅游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將加快,中國旅游產業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為此,中國旅游企業要主動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中間的一環,從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資源掌控,爭奪國際分工話語權。
七、旅游雙創大有可為。一項調查顯示,從全球范圍看,69%的游客將在2016年計劃新的旅程,各個年齡層的游客都在尋求新的旅游體驗。未來十年,隨著旅游經驗的豐富,越來越多的國民將對新型的旅游方式產生興趣,比如游輪、房車、背包旅行、探險旅行等。這類新型的旅游需求也將在未來十年內催生旅游裝備制造業持續發展,“雙創”必將激發旅游市場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在國民經濟發展增速的“十三五”時期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旅游政策利好諸多,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方式及途徑多元,機遇頗多。但同時,非旅資本的涌入以及現有旅業資本的雄厚,亦將加劇行業競爭,新一輪優勝劣汰將繼續上演。而當百花爭鳴、群雄割據后,多足鼎立的旅游“大時代”終將在未來十年到來。(作者單位:萬達集團)
【號外】以“融合·新生態”為主題的《執惠·2016中國旅游大消費創新峰會》將于6月16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屆時國內旅游、投資、體育、營銷、娛樂、媒體、戶外等近千名各界精英將齊聚一堂,直擊旅游大消費產業前沿,探索廣闊未來,分享最具創新性的產品體驗,聚合最優質的投資與營銷資源,積聚能量,共創價值。歡迎點擊鏈接查看詳情并報名:http://www.gzvtc-edu.com/activity/new-eco#j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