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九月的北京,被一抹橙色刷了屏。而這抹橙色的來源卻是登陸北京不足20天的自行車,它就是外形獨特的“摩拜單車”,因為吸引了眾多上班族、大學生、騎行愛好者……從而成功占領了朋友圈。
摩拜今年4月份在上海上線后,在當地引發了一陣風潮,甚至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也聽取了摩拜單車的介紹。不久前的8月19日,摩拜宣布完成由熊貓資本領投、愉悅資本跟投的千萬美元B輪融資。
而9月2日,從北大生長出來的“ofo共享單車”網絡平臺獲得了經緯中國領投、金沙江、唯獵資本跟投的數千萬美元 B 輪融資,ofo共享單車又被學子稱為“小黃車”。
可以說,“出行最后一公里”成為資本市場眼中的“唐僧肉”,不出意料,“橙與黃”將在北京展開激烈競爭。
ofo平臺專注于大學,摩拜單車4年不用修
ofo成立于2014年,專注于大學校園市場。目前,這家由幾位90后北大學子創辦的單車共享平臺,已經覆蓋到全國眾多高校。據了解,ofo共享平臺的車輛來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從校園回收大量廢棄自行車,并接受學生捐贈;二是平臺自行購買,經過改裝機械鎖、號碼牌、涂裝黃色后投放使用,被昵稱為“小黃車”。使用時,用戶通過APP或微信公眾號內置地圖找到附近車輛,發送車牌號,獲取密碼解鎖“小黃車”;歸還時,通過微信付費并就近上鎖即可,無需歸還至指定車樁。ofo對用戶駛離校園進行限制,只有雙號車輛才能出校,價格則是校內的4倍,擅自騎出多次將會被列入黑名單。此外平臺規定,雙號車騎出校外后將被鎖定12小時,在此期間其他人無法解鎖該輛自行車,這就意味著在這12小時期間使用者對小黃車具有單一使用權。換句話說,高校學生可以騎著“小黃車”互相串門。
圖為“小黃車”
摩拜(Mobike)成立時間稍晚,創始人胡瑋煒是資深汽車媒體人,曾創辦GeekCar極客汽車,CEO王曉峰曾擔任Uber中國上海總經理。項目一開始,摩拜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戰略。為破除維護成本高企這一“世界難題”,摩拜希望打造4年免修的自行車。在此邏輯下,摩拜自行設計車輛,自行生產車輛。為了保證質量,摩拜單車采用實心車胎、汽車輪胎5輻輪轂的設計,重達25公斤,是普通車輛的2倍。這一目標造成了摩拜單車騎行體驗不佳,還造成資產過重,拖累盈利。
為減少維護,摩拜單車甚至沒有鏈條
用戶使用APP找到附近車輛,掃碼打開電子鎖,同樣無需歸還至指定車樁。摩拜要求使用者將車輛停在允許停車的白線以內,嚴禁停進小區。摩拜團隊會負責回收車輛。此外,摩拜自建一套信用評價體系,對使用者行為進行規范。
據悉,在初期,設計生產1輛摩拜單車費用高達6000元,目前成本已逐步降低到了3000元左右。以公共自行車較為發達的杭州看,自行車日均使用量穩定在4-5次。由于摩拜單車上線時間較短,有媒體估計,以每日3次、每次不超過半小時計算,一輛摩拜單車的日收入為3元,想要收回3000元的成本,在不改變收費規則的情況下,也至少需要33個月(兩年零9個月)。
王曉峰還曾透露,“摩拜單車在上海的損毀率超過了10%”。他承認,摩拜現在不知道怎么賺錢。好消息是每位用戶299元的押金可以緩解資金壓力。摩拜自評“始終是一件用戶+政府一起支持的項目”,其天然的公益性有利于市場拓展,外形獨特自帶傳播效果。正如前文所述,盡管進入北京不足20天,但在朋友圈中卷起的“橙色風暴”成功“吸睛”。
相比摩拜,ofo共享平臺的運營模式更輕。如果ofo的單車成本以270元計算,每天每車單量為10,客單價0.3元,3個月左右可以回本,捐贈車輛也減輕了資金壓力。然而,ofo劣勢同樣明顯,首先,相比摩拜單車的時尚外形,ofo單車外觀則顯得較為普通;其次,ofo維護成本高,并幾乎無法降低,當然這也是絕大多數公共自行車項目實現盈利的最大障礙;第三,用戶群體局限于校園,這意味著難打“社會公益牌”。ofo的校園定位幫助它迅速獲取用戶,同時也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比如走向PPP模式的可能。但據執惠了解,當前階段ofo不會考慮走出校園,所以走出校園是否水土不服,則難以預測。
ofo平臺將經營場景限定在校內的戰略,當然與幾位創始人涉世不深有關。或許ofo管理者出于這樣一種心理:校內環境比較單純,向全社會開放就會面對很多復雜的情況。比如將直面比校園復雜得多的局面:更高的丟失率、損壞率,停車問題,更高的管理能力要求,與有關部門的協調,有限的車輛不可避免地稀釋進廣闊的城市海洋中等等。
而以上這些問題,摩拜同樣需要面臨,雖然從上海的經驗來看,摩拜很快獲得了政府認可,但是其它問題,正如胡瑋煒所說,需要逐步解決。
“橙黃大戰”已經打響
盡管目前摩拜、ofo雙方均表示將專注于提升服務和產品質量,競爭事實上已無法避免。出行最后一公里看似一片藍海,但目前來看,短期內實現商業價值的主要還是校園,連接地鐵站、公交站與公司、住所的短距離通勤,產業園區等三部分。例如就校園而言,摩拜選擇復制在上海與復旦大學等合作的經驗,宣布進軍北京后,第一時間布局ofo的“大本營”北京大學。
由此我們可以預期,“出行最后一公里”領域,已經告別各企業自由生長的階段,下一階段的競爭將加劇。相比汽車,自行車領域門檻較低,目前兩家企業既沒有形成規模,也未能形成技術門檻,意味著隨時有新玩家“進場”,因此從業者需時刻警惕。700BikeCEO張向東表示,“相信很快會出現類似滴滴、易到、UBER的火拼競爭狀態,多家新創業公司殺入,復制共享單車模式,免費……。”他認為,“運營見真章。”
“互聯網+共享經濟”的勝利
在互聯網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ofo和摩拜等項目與部分(部分,而不是全部)市政項目同屬共享經濟,但相較于其他共享經濟產物,ofo和摩拜等又顯得如此不同:擺脫了停車樁的束縛,無需辦卡,移動支付。用戶可以隨用隨騎,不用前往停車樁找車,也不用尋找停車樁還車;不需要前往相關地點辦理車卡,省去時間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緊跟已經養成的消費習慣。
數據顯示,北京市當前自行車出行比例大約為20%左右,五環內自行車專用道為700公里。2011-2014年,北京市建成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規模為4萬輛;2016年將新增1萬輛。未來,綠色經濟必是發展方向,可以預期,ofo和摩拜,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玩家們,無論誰從競爭中勝出,都將大大推動大眾重燃騎車熱情。而競爭的背后不僅是單車服務水平與產品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而且將倒逼傳統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進一步革新。
當麻省理工學院馬丁·威茨曼教授于1984年深入闡述“共享經濟”這一概念時,他不會想到,30多年后,在汽車、住宿等領域,其所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催生出Uber、Airbnb、滴滴出行等巨頭公司,并且越來越多地延伸至諸多領域,社會實踐已在進行。有學者認為,共享經濟將給全球帶來全新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企業運營模式,讓人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柳琛琛(個人微信:Alex-chenchen),執惠記者,歡迎爆料、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