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全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運行帶來了巨大沖擊。受疫情影響,一系列春節文旅活動相繼取消,接連而來的還有各地文化場館陸續閉館、旅游景區關停、春節檔缺席、影視劇拍攝暫停等等。疫情之下如何止損、如何求生、如何復蘇,是擺在文旅企業面前的難題。
疫情之下的文旅產業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一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特殊性,全國的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文化和旅游等消費服務行業都受到了重大沖擊,影視產業、旅游產業無疑是當中的“重災區”。
首先,疫情阻礙了行業正常的經營運行。疫情的發生,給文旅產業的正常經營帶來了明顯限制。一是人員聚集性活動不能進行。疫情發生后,直接導致春節檔影片撤檔,全國各地的影劇院陸續關門,文化場館、主題公園和旅游景區等也相繼關閉,一系列文化和旅游節慶活動紛紛宣布取消或延期。二是人員密集型工作不能開展。為加強疫情防控,減少人員聚集,中廣聯合會電視制片委員會、演員委員會聯合于1月31日發布《關于新冠疫情期間停止影視劇拍攝工作的通知》,要求相關企業和人員暫停影視劇拍攝工作,更好地保護從業者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同樣受疫情影響,多家報業媒體對春節休刊計劃進行了延期,包括湖北《楚天都市報》《武漢晚報》、山東《山東商報》《濟南時報》、云南《都市時報》等全國數十家都市類日報、周報等都宣布延期出報。三是人員流動滯緩,春節后員工復工返崗難。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各地在防疫要求下采取交通管制措施,人員出行受阻。從事互聯網、創意設計等工作的人員還可以暫時居家在線辦公,但是對于產業下游的企業而言,員工不能及時返崗給復工復產帶來了極大阻礙。
其次,產生巨大經濟損失。疫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春節假期文旅市場的步調,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作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傳統節日,也是國民最關注的假期,春節假期對文旅產業的發展促進、對國民經濟拉動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檔7天共計收獲59.05億元的票房,而2020年春節檔僅僅報收2357萬元,此前行業預期的70億票房已然成為空中樓閣。就旅游行業來看,以2019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6.5萬億元來計算,旅游行業的停擺,將帶來每日178億元的損失,今年全國旅游業損失預計接近3萬億元。文旅產業的淡旺季明顯,節假日原本是創收的最佳時期。因此,企業都期盼疫情能及早得到控制,從而通過清明和“五一”小長假的大眾消費增長來緩解資金壓力。
最后,企業生存面臨嚴峻考驗。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各地春節后的復工復產相應推遲,企業不能照常經營。但是期間的貸款、稅費、各種行政事業費,以及房租、水電費等運營成本,還有員工工資等仍需繼續支付。同時,隨著疫情時間的拉長,存量訂單不能及時交付,企業積壓的生產物料、未售出的時限性產品等也都將產生損失。如何在這段“入不敷出”的時期內維持經營是各個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疫情之下,文旅產業受疫情影響本就突出,而且文旅產業又恰恰是中小微企業較為集中的領域,頭部文旅企業、線上服務企業的應對能力還相對較強,但是對中小微企業而言,如何在這突如其來的“寒冬”中生存成為嚴峻的考驗。
當下文旅企業的應有判斷
面對疫情以及疫情結束后,文旅企業如何應對,“非典”時期是一個鏡鑒。從2002年12月初廣東出現SARS病例,直到2003年7月13日全球不再有新增病例和疑似病例,疫情基本宣告結束,“非典”持續了長達8個月的時間。不過,2003年的中國正處于加入WTO后所帶來的市場紅利期,并且擁有巨大的人口紅利,財政、貨幣政策的空間也較大,經濟韌性較強,整體市場還是處于蓬勃向上的狀態。相較之下,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更強,疫情波及范圍更廣,而當前我國面對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更復雜,最終疫情影響、經濟走勢如何,是文旅企業繞不開的話題。基于疫情現狀,對比“非典”時期,對我國的經濟走向,特別是文化和旅游領域的經濟發展,文旅企業應有這樣幾個判斷:
其一,疫情對宏觀經濟影響更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GDP為13.74萬億元人民幣,而2019年中國GDP預計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在大規模的經濟總量下,加之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諸多考驗,疫情最終對我國宏觀經濟產生的影響較“非典”時期將更大,相應地,文旅企業在疫情之下的經營壓力也必然更大。
其二,行業之間聯系更加復雜。時下各行各業之間日益形成彼此相連的復雜網絡,相關產業的生產鏈條聯系緊密,疫情之下的文旅產業更是處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行業秩序當中。因此,文旅企業在當下務必團結應對、共克時艱,在疫情后期的生產恢復與市場復蘇上也需要形成合力。
其三,疫情的國際影響更加明顯。“非典”期間,中國僅占全球經濟活動的4%,而現今約占全球經濟活動的18%,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和全球的聯系更加密切。這起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中心在中國,但是全球都維系在其中。另外,疫情的發生對我國國際形象的影響不可忽視,在對外文化交流合作上,文旅產業有天然的親和力,疫情后期,業界應有承擔起建構國家積極形象地責任意識,這同樣也是對行業恢復發展的幫助。
其四,我國有更強的應對能力。積極的方面來看,經過2003年“非典”的考驗,我國在對疫情防控、社會治理、后續應對等各方面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政府將在更短的時間內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同時,國際上的援助也將幫助我們更快渡過難關。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必然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文旅企業應持有堅定的信心,期待春天的到來。
文旅企業如何走向春天
面對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無論是有關部門,還是相關企業的領導者要穩住心態、沉住氣。雖然疫情趨勢暫時難下定論,但是必須有所前瞻,這也是后續推動文旅市場經濟復蘇的首要前提。
一方面,應對疫情,政府層面上的政策指導和支持一定是首位的。盡快復工復產既是恢復經濟秩序的途徑也是目的,但是還要保證有一個過渡期,讓各行各業都能夠得到緩沖。在此基礎上,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文旅行業,要在財政、貨幣、稅務以及社會政策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要廣泛聯系“政產學研用”多方面的智慧,讓政策的制定在宏觀上盡可能全面,在微觀上盡可能有效。
基于疫情現狀,目前全國各地都陸續發布政策,對受疫情影響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在保經營、穩發展、渡難關上予以支持。2月3日,北京市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若干措施》,其中提到,文藝演出、影視劇院等受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可延遲繳納社會保險費等,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減輕經營壓力。2月19日,北京市進一步聚焦疫情下文化企業的燃眉之急,出臺28條務實舉措,著力助推文化企業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應該看到這既是一個低迷期,同樣也是一個反思探索、孕育生長的時期。作為文旅產業的經營主體,企業更需要積極主動應對。
1、及時跟進政策動向
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等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從金融方面對企業度過疫情期提供支持;2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決定向旅行社暫退80%旅游服務質量保證金,支持旅行社積極應對當前經營困難。現階段,把握好、利用好政策利好對文旅企業渡過難關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企業的領導者、相關的政策研究部門、法務部門應主動學習中央和地方相關文件,及時跟進政策動向。
2、設定恢復生產的彈性區間
疫情結束后,大眾對文化和旅游產品及服務的消費需求是迅速提高,引發報復性消費,還是仍有一個波動時期,這都需要企業提前有所研判。文旅企業要加強風險管控能力,預置恢復生產的彈性區間。后期,無論是對自然占主導的風險還是人為的不確定性占主導的風險,都要做好預案,避免在風險發生后陷入完全的停滯狀態,從而盡可能維持穩定經營。
3、建構行業“命運共同體”
現階段,文化和旅游領域各行業是“命運相牽”的關系,企業之間要加強防疫期間的互助與合作,共渡難關。此次在主管部門的指令下,國內航司、鐵路免費為用戶退訂。OTA和供應商在所能承受的范疇內,盡最大可能為用戶實現“無損退訂”。中間墊付所產生的虧損,OTA和供應商在兜底承擔之后,通過未來互相讓利的舉措,實現損失的彌補,這也是市場規則與行業邏輯的新變革。
4、發揮輿論引導的積極作用
對于因疫情而延期或取消的文化和旅游產品及服務,企業要盡快和用戶進一步妥善解決,最大程度上化解雙方壓力。與此同時,積極運用媒介,發揮輿論引導的積極作用,重塑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在后期,更要有計劃地推出優惠舉措,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刺激和重振大眾文旅消費的積極性。
5、提高科技在企業經營中的支撐效力
此次疫情充分顯露了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社會大眾在防疫期間的文化生活需求,除了直接拉動了網絡游戲、網綜、網劇等的文化消費,也加速推動了在線辦公、互聯網課程、VR旅游、數字展覽、“非接觸”自助消費等的進一步普及。作為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多方面的文旅產業,在接下來一個時期,應當強化AI、VR等新興科技的應用,充分提高企業信息化、網絡化、智慧化的支撐能力,積極推進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模式創新。
6、穩定基礎員工的就業
特殊時期穩定核心團隊是絕大多數企業的首要選擇,但不得不提的是,當下無論是對企業而言還是對就業者而言,都是困難時期。文化和旅游領域的服務行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在此階段,企業應當盡最大可能穩定廣大基礎員工的就業,這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
文旅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其在拉動就業、穩定民心、滿足廣大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等方面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旅市場的恢復,既是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發揮其社會效益的要求,做好文化和旅游領域的工作,具有雙重意義。這也要求各方面在現階段應當保持高度的關注,積極應對,幫助文旅企業合理有效地復工復產,穩定度過疫情期和恢復期。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言之有范”(ID:yzyf2014),作者:林一民,原標題:《疫情之下,文旅企業如何走向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