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徒步、騎自行車、玩飛盤、“Citywalk”……隨著戶外潮的興起,去郊區“微度假”開始深受年輕人青睞。而遠離城區的“風車山”,最近就成了許多人的新選擇。
“風車山”美在哪里?
也許去過廣東羅定風車山(云蓋山森林公園)的人都知道,這里的云海、日出、星空,甚至高山草甸,在一座座巨型風力發電機的映襯下,格外引人入勝。也因此,這里成為了網紅打卡地,尤其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而在2013年“風車山”建成之前,云蓋山森林公園的知名度是要大打折扣的。
事實上,“風車山”并非專指羅定風車山,不論是在山川田野間,還是荒漠戈壁灘上,有不少風電裝置形成了很強的標志屬性,網友都愿意親切稱之為“風車山”。
游客慕名打卡 圖源:李希
自帶觀賞屬性的“風車山”,除了“打卡”和“出片”外,實則還是一臺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的“綠色引擎”。
自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以來,風電作為我國可再生能源中最可靠和可行的能源,已逐漸成為我國發電結構多元化建設的重要一環。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風電已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占到2022年全國總發電量的8.6%,僅次于火電占比的66.5%和水電的15.3%。
不難看出,“大風車”在對外輸送著清潔能源,創造直接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和文旅有關的“間接”收益。只是,未來風電和文旅二者之間能交互產生多大收益,尚未可知。
01“風車山”自成景點
為了“打卡”,也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來自廣東的“95后”青蘭,在年初便和朋友組織了一場“風車山露營”,而在她們登頂后發現,游客真不少。
“本來山頂就適合觀光,因為海拔高,每次下雨后還會出現云海,加上山頂隨處可見的大風車,隨手一拍都是美景。”據青蘭介紹,自己也是在小紅書上看本地網友推薦才知道的,很大程度也是受大風車和青山形成的獨特風景線所驅動,“路線也是在小紅書上‘討’來的。”
和青蘭一樣,被“風車山”的風景所吸引并來“打卡”的人,不在少數。據新能源行業觀察初步統計,小紅書上和“風車山”有關的筆記超過4萬篇,“攻略”“婚紗照”“拍照”等關鍵詞,也在相關筆記中被多次提及。
福州平潭海上風電場 圖源:新能源行業觀察拍攝
這些被年輕人稱為浪漫的“白色風車”的地方,實際為“風電場”。它可按地理位置分為“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而“風車山”實則便是“陸上風電場”。
陸上風電場是利用陸地上的風來獲得電力的整套設施,由多臺風力發電機組、輸變電線路升壓站、主控室等部分構成。
CWEA(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除港、澳、臺地區外)新增裝機11098臺,容量4983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4467.2萬千瓦,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515.7萬千瓦。截至2022年底,累計裝機超過18萬臺,容量超3.9億千瓦,其中,陸上累計裝機容量3.6億千瓦,海上累計裝機容量3051萬千瓦。
據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2023年上半年,全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2299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占比達95%,從新增裝機分布看,“三北”地區占全國新增裝機的70.6%。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也是我國風光資源的集中地。
在過去,大型的“陸上風電”多為集中式的大型基地,各地并未實現“風車山”的普及。但今年發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創新風電投資建設模式和土地利用機制,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以縣域為單元大力推動鄉村風電建設,推動100個左右的縣、10000個左右的行政村鄉村風電開發。
換言之,隨著風電項目審批流程的優化,一批規模偏小,集中于鄉鎮一帶的分散式風電項目正在加速落地。
分散式風電有其獨特的優勢,單體規模小,成本低,可就近消納。風電技術進步降低了開發成本,分散式風電在帶動鄉村振興方面大有可為,還可以推動分散式風電建設與農業生態治理和特色農旅深度結合,為鄉村振興進一步賦能。
最為關鍵的,“生態環境”也在趨好。在過去,很多人記憶中的風電場,往往和荒山野嶺、荒漠戈壁等地掛鉤,但最近幾年,在風電場的建設過程中,風電場平臺、上山道路均得到美化。相伴優美風景,荒山自然轉變成了景區,吸引更多人旅游“打卡”。
02風電+文旅,能擦出多大火花?
事實上,“風電+文旅”的組合,并非新鮮事。
早在2016年,云南的普立鄉在首期風力發電場建成之時,便結合全鄉實際,將新能源產業與旅游產業巧妙融合,策劃選定了一條具有高山風電觀光、草甸風貌體驗、地方特色品嘗的生態旅游觀光線路。
近日,受戶外潮流的興起,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綠色能源的山東榮成市,在海邊風電場下宣傳起了“風車下的房車營地”,積極推進沿海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同時助力當地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風電整機商明陽智能,早在2021年還列了一個“風電場清單”,位于青海烏蘭縣茶卡草原的烏蘭風電場、位于云南大理鶴慶縣馬耳山的鳳華山風電場、位于河南洛陽偃師區邙山的偃師邙山風電場、位于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旗的紅土井子風電場、位于廣東省茂名信宜市合水鎮的中坳風電場,都是風電場和美景相結合的“典型案例”。
風電新能源產業,除了自身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外,發展文旅項目,自然是有好處的。
風電和文旅相結合,所帶來的產物是“工業旅游”。工業旅游本質上屬于文旅經濟范疇,是以保護開發工業遺產、整合工業資源、彰顯工業文明魅力、提升企業綜合效益為目的,以多樣化的工業形態為載體的旅游新產品、新模式。
工業旅游項目的落地,對于風電場來說,無論是旅游還是觀光,都能吸引游客,從而促進當地就業和收入增長,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河北省崇禮天路風電場 圖源:新能源行業觀察拍攝
對于這點,作為一名電力從業者的李希深信不疑。李希在暑假去了一趟內蒙古黃花溝旅游景區,站在風力發電機下,感受到了巨大震撼。“黃花溝與風機相結合,就形成了一道自然與科技和諧共存的美景。”李希如是說。
顯然,更多的風電場正在積極利用自身優勢打造文旅項目,而與此同時,文旅公司也在和風電制造企業交往密切。
今年6月,文旅公司海南樂虎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便和海上風電相關制造業公司投資成立了新公司,該公司在成立后不久,就和一家游艇制造公司一次性簽訂了3艘36米鋼鋁復合雙體風電運維船建造合同。
盡管對于“風電+文旅”的暢想十分美好,但風電場目前還停留在“網紅打卡點”定位,很難和“工業旅游”深度融合。
藍裕文化工業旅游設計院相關負責人就認為,我國目前的工業旅游主要痛點有規模較小、市場占有率較低、精品線路較少、產品形式單一、特色不夠鮮明、創新能力不足和盈利能力缺乏等問題。
換言之,“風電+文旅”要想擦出火花,還需要各方共同發力,但以長遠目光來看,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