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最高規格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昨天刷了屏,關注度之高超乎想象,在經濟下行、全社會內卷大背景下,"遠洋捕撈"亂象頻發的當口,大家太渴望風向的明確了。
就規格來說,這個座談會是2018年11月1日以來的第一次。這次很多重量級企業參會,尤其是任正非第一次參加,引起廣泛關注。當然,任正非作為六位企業家發言的第一位實至名歸,除此之外還有王傳福、虞仁榮、90后王興興、雷軍等代表發言,清一色科技類企業,這就凸顯國家對民營科技企業重視之高,前所未有,上次提出鄧公1979年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是46年前了,而正是這一年,鄧公登上黃山,拉開中國旅游業現代化發展的大序幕。2025年開年的人民日報頭版文章,把科技與消費并提為未來中國的主流方向。
文旅產業龐大在消費中占有重要比例,科技在文旅應用場景中應大有可為。麥肯錫有一份報告:《2024全球科技趨勢展望》。這份報告中對"文旅產業數字化改造"做了專項研究。報告采集了17個國家634個文旅項目(含主題樂園、度假區、文博場館等)的經營數據,通過回歸分析發現:科技投入占比每提升1個百分點,項目年度收益平均增長2.3%,其中數字化營銷系統建設貢獻率達38%,智能運營管理系統貢獻率31%,XR沉浸體驗設備貢獻率21%。不過這個科技的使用相對狹隘,更多體現在直接運營中的使用。沒有考慮更廣泛意義上的影響,如旅游電商、人工智能、新能源應用、低空經濟等。歷史就是這么神奇,可以預見,未來科技加文旅消費將更直接的影響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技賦能文旅在收益提升上有三大傳導機制,我們通過案例來看:01
運營效率革命
人力成本優化:上海迪士尼引入AI客流預測系統后,員工排班效率提升27%,人力成本節約3100萬元/年;
能耗精準管控:黃山景區通過物聯網監測系統,索道電力消耗降低19%,設備維保成本下降42%;
資產周轉加速:烏鎮戲劇節運用動態定價算法,酒店客房空置率從15%降至4%,平均房價提升23%;02
消費體驗升級
1、沉浸度提升:故宮《清明上河圖》3.0科技展,游客停留時間延長至普通展廳的3.2倍,衍生品購買率提升58%;
2、交互性增強:大阪環球影城馬里奧園區AR手環,使二次消費占比從19%飆升至47%;
3、個性化滿足:長隆度假區基于游客畫像的智能推薦系統,使家庭客群人均消費增加326元;03
商業模式創新
1、時空邊界突破:張家界元宇宙景區上線首月,數字門票收入達實體門票的18%,衍生NFT交易額破千萬
張家界首個元宇宙夜游文旅景區九歌山鬼 圖源:張家界旅游官方公眾號
2、數據資產變現:華僑城集團游客行為數據中臺,年授權使用費收入超2.3億元
3、生態協同增值:黃山旅游與螞蟻集團共建"智慧文旅鏈",供應鏈金融收益貢獻率已達總利潤的9%。
但值得注意是,科技投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一定的閾值,我們再看典型應用場景與收益結構:
1、投入閾值效應:當科技投入占比超過5%時,邊際收益開始遞減,需建立動態評估模型;
2、技術組合策略:XR設備與大數據分析系統協同使用,可使收益系數提升至2.8%;
3、組織適配改造:引入智能系統的文旅企業,需同步進行43%以上的流程再造;
4、風險對沖機制:元宇宙等前沿技術投入,應配置不超過預算15%的試錯基金;
該研究特別指出,中國文旅項目的科技收益彈性系數(2.3%)高于全球均值(1.9%),這得益于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和較高的游客科技接受度。但需警惕"技術孤島"現象——某5A景區投入8000萬建設18個獨立系統,因數據不通導致收益增幅僅為預期值的37%。
科技與消費接下來會成為國家最主流的發展方向,文旅也需要大力擁抱科技變化帶來的效率革命和體驗升級。